近日,“临期食品”四个字可谓是火爆。微博上临期食品热门话题阅读量已经突破1亿;豆瓣网站上的“我爱临期食品”小组创建于去年9月,目前聚集了6万多人;在B站上搜索“临期食品”,关于开箱的视频播放量在15万以上;不仅线上线下热卖、众多媒体关注,连市场监管总局都委托食品安全专家制作《临期食品,可以买吗?》等短视频,对临期食品进行科普。
所谓的临期食品,是指即将到达食品保质期但仍在保质期内的食品,属于安全食品的范围,如超市的“临期食品专柜”销售的即是临期食品。因为临期食品还处于保质期内,所以可销售可食用。但也正是即将到达食品保质期,使其也有着价格优势,也受到了众多消费者的追捧,而临期食品的不愁销,既避免了食品浪费且减轻了商家负担。
从某种角度来看,临期食品市场大爆发是历史必然结果,联合国粮农组织数据显示:目前全球每年大约有13亿吨食物被浪费,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高达9400亿美元。临期食品爱好者人数的日益壮大,也让不少人看到了商机。有市场是好事,但临期食品毕竟接近保质期,所以如何保障食品安全是头等大事。对于商家而言应该担负起主体责任。比如,《反食品浪费法》中规定,超市、商场等食品经营者应当对其经营的食品加强日常检查,对临近保质期的食品分类管理,作特别标示或者集中陈列出售。商家理应依规行事。
站在消费者的角度来讲,一方面,不能为了便宜超量购买临期食品,以避免造成浪费;另一方面,在购买临期商品时,要留心商品的保存条件是否和标签上描述的一致,尤其是,不同类别的食品保质期不同,其劣变的速度也不同,在食用上还应多留意。同时,消费者应注意留存消费凭据,以便于发生纠纷后维权。
从监管角度来讲,既要监管临期食品销售行为的合法合规性,也应依法查处销售过期食品、使用过期食品再次生产加工食品,通过更改生产日期、保质期或改换包装等方式销售过期食品等违法行为。同时,不容忽视的是,目前相关部门对于临期食品的流通还没有细则,这一短板亟待重视起来,并加以有效破解。
力倡节约,反对浪费,探索可以更多,方法可以更细。现如今,大数据、云计算日益成熟,基于历史数据和用户偏好的消费预测成为可能。尽早形成按需生产、科学订货、供需平衡的市场格局,从根源上减少“超发”食品的产生,最大限度压缩浪费滋生的空间。这或许才是最好的治本之策。